[民航新闻]  呼和浩特机场多措并举 提升航班正常性

2018-07-07 10:18 admin

 

        民航资源网2018年7月7日消息:航班延误是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面临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此,提高航班正常性对于旅客的出行需求来说也是最具体的“真情服务”。2017年12月19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跃升为千万级机场。随着航班量飞跃式的增长,在机场总体保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呼和浩特机场航班正常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民航工作会议精神,构建科学完善的航班正常管理体系,呼和浩特机场专门部署了2018年航班正常性工作任务,制定了全年正常率达到76%以上,机场始发航班正常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运行指挥中心多措并举提升航班正常性。

  深挖监控潜力 “不放过”每一个航班

  为加强航班保障有效监控,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设立了运行监控席,专人负责航班正常性监控工作。同时,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制定了《监控席航班放行延误统计规则》,按照局方88号令要求,对航班延误时间及原因进行统计,充分利用机场运管委平台在每周生产保障协调会上对放行延误航班进行分析。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航班放行正常率,运行指挥中心专门制定了“挽救航班”机制,运行监控席要对所有不正常航班进行预判,做到对每个本场出港航班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航班保障过程中可能影响航班正常性的异常保障节点。同时,运行指挥中心各席位指挥员相互提醒,对各自席位上接收到的航班保障异常情况进行沟通,及时协调相关保障单位快速保障,做到出港航班在最晚关舱门时间前关舱,“不放过”每一个航班,充分发挥机场“大脑”的协调与决策职能。同时将“挽救航班”机制纳入绩效考核,对成功“挽救”即将放行延误航班的运行指挥员进行绩效奖励。

  创新驱动发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说运行监控席“不放过”每一个航班,及时发现航班保障过程中的异常保障节点可以极大限度的“挽救”即将放行延误的航班,那么航班放行延误自动计算软件无异于又给监控席安上了一双眼睛。为了解决运行监控席大工作量的航班监控与统计工作,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自主研发了航班放行延误自动计算软件。该软件目前可实现进港航班落地后自动计算该出港航班的临界放行延误时间(航班最晚放行延误的起飞时间),运行监控席可利用该软件辅助监控航班保障节点,对临界放行延误时间内的航班进行重点监控。出港航班起飞后,该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该航班是否放行延误及具体的放行延误时间,代替了之前运行监控席对航班放行延误统计的人工计算,极大的释放了运行监控席工作负荷,将重点工作放在航班保障节点监控上。

  同时,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机坪管制实习指挥员利用航班放行延误自动计算软件,计算出港航班的临界放行延误时间,学习机坪管制业务知识的同时,重点监控即将放行延误的航班,通过与空管塔台地面滑行席位的积极协调,优先推出此类航班,优化滑行路线,进而提高放行正常率。

  

  图:航班放行延误自动计算软件

  合理利用资源 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

  航班放行正常性也是衡量机场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有限的资源高效的保障每一个航班是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于一个前站晚到过站时间不足的航班来说,安排在远机位需要摆渡车、客梯车、地服工作人员等资源,保障速度相对较慢。这时,廊桥资源就是“好钢”。如果将此类航班安排在廊桥机位上,无异于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按照这个思路,运行指挥中心从提高廊桥利用率着手,提出了划设05号机位推出等待点标志的合理化建议,解除了05号廊桥与07号廊桥不可同时推出航空器的限制,保障完毕的航班可以同时推出,降低了廊桥资源的占用时间,从而提高延误航班的廊桥利用率。

  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性管理中,内部对可控原因造成的航班放行延误进行一系列精细化管理,突破保障资源瓶颈,加强创新力度与绩效奖励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对外统筹联动各驻场单位,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坚持真情服务底线,不断提升运行品质,全面提升航班正常性。

  科学排布航班 缓解资源不足

  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利用统计科学知识,优化了机位排布规则,从提升廊桥使用效率入手缓解航班保障压力,减少由于保障资源不足导致的航班放行延误数量。在以往的工作中,指挥员凭借经验选择机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