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 青岛胶东机场起飞在即,每73秒起降一架飞机
图:青岛胶东机场起飞在即,每73秒起降一架飞机
世界首个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航站楼,国内首个集高铁、地铁同时下穿航站楼并设站的机场,国内首个海绵机场、国内首个建设综合管廊的机场,国内首个在建设前期引入信息化规划的机场……作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创下了多个第一。记者昨日采访时获悉,新机场航站楼即将实现“闭水”,屋面钢结构基本完成,标志着大面积装饰装修工程即将全面启动,为年底航站楼具备“初步验收”条件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新机场将实现“一夜转场”,届时,一座现代国际化的“4F级”机场将面世,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的青岛,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再次腾飞。
进展顺利
航站楼即将完成封闭
在胶州东北方向11公里处,一个呈放射状的巨大“海星”图案已然显现。从空中俯瞰,塔吊成片摆开,车辆来回穿梭,航站楼的不锈钢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规划设计方案敲定时,中央美院就确立了“海之梦”作为新机场的文化主题,一期工程形如岸边的一颗海星,张开怀抱展示海洋文化,而全部建成后,主体将呈现“齐”字,从齐鲁大地沃土,触摸祖国万里长空。
目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中。现阶段,按照新机场建设“五年”攻坚计划,航站区、飞行区、配套区三大板块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已正式转入安装调试阶段。航站楼即将实现“闭水”,屋面钢结构基本完成,也就是说,航站楼即将完成封闭,标志着大面积装饰装修工程即将全面启动。飞行区道面混凝土开始大面积施工,场道工程全面铺开。2018年,是青岛新机场建设的“安装调试年”,也是决定2019年能否顺利转场运行的关键年。按照总体工期计划,年内计划全部完成场区道面混凝土施工,飞行区所有工程项目具备初步验收条件。
2019年下半年,新机场将接力流亭机场开始全面运行,支撑京沪两大国际枢纽,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助力青岛东、西、北岸协同发展。
容量巨大
可每73秒起降一架飞机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定位区域性枢纽机场和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倚陆面海,一飞冲天。机场场址处在青岛市“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湾区都市建设空间布局的核心区域。新机场总投资360.39亿元,核心区面积30.66平方公里,按照国际最高4F运行等级设计,可起降空客380、波音747等目前最大机型,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级相当。
按照计划,到2025年,新机场建成2条平行远距跑道,航站楼面积47.8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到2045年,航站楼面积将达70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终端6000万人次,飞机起降45.2万架次,也就是说,每73秒,就有一架飞机在这里起降。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胶东机场航站楼行李分拣大厅内的行李处理系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3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整个行李传送带的长度将达到16公里,在国内机场规模位居前列。
造型科学
国内中转45分钟内完成
青岛新机场是世界首个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的航站楼。新机场的设计采用了目前国内最普遍的机场体量,航站楼面积47万平方米,近机位73组,同体量全国之最。新机场联检大厅居中,旅客安检后登机,最大步行距离控制在550米以内,旅客步行距离短,舒适度高。在航班中转方面,充分为旅客着想,国内中转45分钟以内即可完成,属全球领先标准。
正在建设的世界最大航站楼整体不锈钢屋面,面积约22万平方米,相当于撑起半个天安门广场。不锈钢焊接屋面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屋面所有接缝采用全自动焊机焊接,实现屋面整体结构式密封,即使屋面接缝浸泡于水中也不会漏水。同时这种屋面适用于严酷的环境,使用寿命可达80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