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新航是如何打造低成本航空的?
一直以优质服务、定位高端著称的新加坡航空,在2011年冲破保守的企业文化,专门成立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酷航。酷航于2012年中开航,至今运营四年,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2架B787机队,航线网络通达澳洲、东南亚、大中华地区、东北亚和南亚的中远程低成本航空公司。
作为全球顶尖的航空公司,新航从单一的全服务航空品牌,逐步成为一家涵盖“长程/地区全服务航空,短/中长程低成本航空”的多品牌定位航空集团(截至发稿时,新航集团已公布计划将酷航和虎航合二为一,保留酷航品牌,届时虎航将走入历史)。
一、成立酷航:新航的防御思维与进攻策略
防御思维是因为在21世纪的头十年,以亚航、捷星航空为代表的低成本航空不断侵蚀新加坡市场,新航在新加坡的市场份额逐步丢失,压力俱增却无应对良策。由于企业定位差异过大,新航既没办法也不会提供类似的产品组合,也不可能拥有低成本航空的成本结构,所以无法在特定航线有效阻击入侵者。成立酷航是新航“保卫新加坡”的防御思维体现。
从旅客运输量看,新航与樟宜机场的十年增长率构成鲜明对比。新航由2000年的1500万增长至2010年的1660万,年均增长率仅1.1%;樟宜机场由2860万增长至4200万,年均增长率3.2%。
2000年,新航在樟宜机场的市场份额是50%。2011年,新航在樟宜机场的市场份额降至35%,外加全资子公司胜安航空,新航集团的市场份额是41%;排名第二位的是澳航外加子公司捷星亚洲,市场份额合计10%;凭借7%的市场份额,亚航排名第三位。
进攻策略是因为低成本航空已经成为全球航空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低成本航空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已接近60%,新航必须通过低成本子公司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效果。原本新航无法进入的市场、或者进入后,由于产品定位原因,盈利能力表现较差的市场,新航都可以交给酷航打理。至此,酷航成为新航的进攻利器,既能保证已有的市场存量,还能有效开拓市场增量。
二、酷航是如何长大的?
从2012到2016年,酷航的成长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酷航的机队从B777-200变更为B787;航线网络从澳洲、东南亚向大中华地区、东北亚和南亚挺近;客源结构从完全依赖点对点客源到中转客源比例的逐步增长;发展战略从孤军奋战到获得虎航这一兄弟品牌的有力支援。总之,酷航这四年的成长历程可以成为国内民营航空公司的参考蓝本,也可以是国内全服务型航司关于低成本航空发展战略的借鉴对象。
(一)快速发展期
酷航的快速发展期为2012年6月-2013年12月,跨期18个月。成立之初,新航将旗下的4架B777-200转给酷航,并计划四年后,酷航的B777-200机队能达到14架,分别是2012年4架,2013年2架,2014年2架,2015年3架,2016年3架。在航线网络方面,酷航在快速发展期开通了10条航线,涉及12个通航点。基于地缘毗邻、中长程LCC定位,酷航首攻澳洲市场,第一条航线是新加坡悉尼,第二条是新加坡黄金海岸;第三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