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关于深化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民航资源网2016年4月20日消息:安全管理体系(SMS)是国际民航组织倡导的关于安全的系统化方法,主要包括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四个方面。SMS要求建立安全政策和安全目标,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组织内部组织结构、责任制度、资源等系列要素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既定的安全政策和目标,是安全管理的有效保障措施。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结合中国民航航空安全工作的实际,中国民航自2006年起在行业内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并逐步完成了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维修、空防安全等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建设和适用,对中国民航防控安全风险,提升运行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具体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重建设轻运用。民航局在推进各领域SMS建设时,陆续发布了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维修单位SMS建设的咨询通告或建设指南,运用强制性要求,明确各领域推进的时限要求,并以局方的审核验收作为正式建成的标准。因此各领域内迅速建立起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各类手册,制度以及相关的记录台账等,内容可谓非常完备。但很多单位对SMS的工作就停留于此,并没有基于SMS理念,按照相关手册要求开展系统安全管理。局方检查发现,企业SMS各项手册、制度等都有,但具体管理中却没有运用,一切都在纸面上,手册也常被束之高阁。
二是重理论轻实效。有些单位建立了SMS体系,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也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宣贯,对行业内好的做法经验进行吸收和借鉴,并能适时的开展风险分析,输出《风险通告》等管理成果,指导实际运行。但因为对SMS的特点、意义、核心等关键性要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过多注重理论上的可行性、形式上的闭环效果,外加很多时候利用“拿来主义”进行坐享其成的使用,而没有注重SMS在企业安全运行中的实际效能,忽略了将SMS真正有效的融入企业的实际运行当中。因此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总是不理想,SMS管理手段运用的前后安全状况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SMS逐渐有了做虚的走势和空化的态势。航空公司会好一些,机场越来越明显。
上述问题已引起民航局的高度重视,民航局已明确将“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也将在今明两年内完成辖区机场、公司等单位SMS效能评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单位如何强化对SMS体系的认识?如何对自身SMS运行情况进行检验?如何深化SMS建设,切实发挥对企业运行的积极作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广大同行进行探讨。
一、摆正对SMS的观念定位。
SMS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模式,并通过多种手段来开展管理的管理工具,带有部分强制模式,但它绝不是建立一个适用所有组织的模型。SMS一定是和本单位相匹配的系统,不是“拿来主义”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各单位必须把观念统一到上述的定位上来。
二、明确SMS的性质特点。
SMS第一个特点是部分要求属于强制性,第二个特点是部分要求属于推荐性。强制性意味着必须完成,比如安全决策、政策、制度安排、编制设置、人员配置,这些都是刚性的,不能含糊。凡是刚性的、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中国民航必须率先执行好。如何做?一方面把强制性要求融入到政策和制度中,建设系统时把强制要求融入到公司最高层的制度安排和机制的设定中;另一方面把推荐性要求融入到文化和管理中。对此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充分了解SMS系统,弄懂吃透,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三、认清SMS在企业文化导向上的意义。
SMS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企业的文化元素更多充斥的是“谁出了事,就一定要严肃处罚”的事后管理模式。这没有错,但这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文化导向,即不能出错,出了错就会受处罚。这种导向的正面意义会激励人、提醒人不要出错,负面意义就是推责任,跟我没关系。然而在民航安全生产和服务的链条当中,很多问题是无法明晰到要素的,属于“中间地带”,军事用语叫“结合部”,这一部分就容易推诿。因此事后管理的负面导向就会使很多人变得不负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SMS就是将事后管理转变成事前管理,避免事后管理的负面文化导向。
四、把握SMS的重点功能。
SMS重点功能就是风险防控,“风险防控”这一根筋,由三个支架支撑。第一个支架就是风险识别。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怎么把风险找出来?重点靠员工。如果员工不动,风险识别就是虚的。第二个支架是风险评估,到底它有可能导致什么?重点靠职能部门,一个是综合的职能部门,一个是一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