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从风口浪尖到三连冠 昆明机场准点率破局有术
2015年4月,民航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国内客运航空公司和主要机场正常率统计结果。1月-3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分别以87.68%、88.71%和89.31%的漂亮数据,连续3个月位居国内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以上机场放行正常率之首。这座曾经被媒体和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机场,以如此华丽的方式回应了所有质疑的声音。
其实,早在质疑和批评扑面而来的时候,长水机场的放行正常率已经稳居国内八大最繁忙机场的前列。大雾和冰雪没能阻挡长水机场前行的脚步。通航不足3年,长水机场的干部员工向社会和公众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走进长水机场,去寻找“长水常准”背后的故事。
大数据:“不仅要看得见,还要看得全!”
云南机场集团副总裁、昆明长水机场党委书记邓喜平在得知记者来意之后说:“我们首先要求机场运行管理人员要做明白人,不能当糊涂虫。”记者知道邓喜平说的是以机场运行管理中心为龙头的现场生产人员,要对每一个航班的进港、离港所有流程了然于胸。当任何一个航班出现包括延误在内的任何突发情况时,生产现场的人员都要及时获知相关信息。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如何应对、处置。然而,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道理,要真正落实却是困难重重。
中国民航在经过两轮体制改革后,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等运行主体的归属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有的移交给了各省(市、自治区)国资委,还有的仍然留在民航局的管辖之下。不同的归属关系造成各运行主体之间沟通协调效率降低,由此形成的信息壁垒对系统性很强的航空运输生产链产生了制约效应。在航班正常情况下,这一制约因素还不很明显。一旦遭遇大面积航班延误,其钳制作用就会尖锐地凸显出来。这一问题在行业内积弊已久,要解决起来谈何容易!
从邓喜平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建立更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以应对大面积航班延误,长水机场领导带着运行管理部门的人员一家一家地走访驻场各单位,向他们介绍机场想做的事情以及希望获取的支持。在高层达成共识后,相关业务部门又反复沟通、协商。滴水穿石,长水机场的信息屏障出现了可喜的松动。
却建昆是长水机场的飞行区运行管理总监。记者通过长水机场党委工作部的负责人联系上他的时候,他正在飞行区里忙碌。2个小时后,他终于抽出了一点时间,带着记者进入了长水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AOC)的大厅。他说,为了获取航空公司和空管的数据信息,AOC专门派出4名员工与相关单位协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初步打通了3个信息群:一是集团所属的省内机场之间的信息,二是航空公司运控、机务和地面服务的信息,三是空管的部分信息。“当这些‘信息孤岛’被连通,以往沉睡的数据被唤醒时,长水机场的运行管理人员才真正成为了邓书记说的‘明白人’,不仅看得见,而且看得全了。”却建昆向记者讲解了从空管引入的场区监控雷达信息,在屏幕上呈现着长水机场飞行区的全景以及每一架飞机的起飞、滑行实况。“这是宏观图景,便于掌握飞行区的总体运行状况。”却建昆说,“对于每一架飞机的具体进程,我们与‘飞常准’公司合作,集成各方数据开发了一套系统,对每一个航班实施进程管理。这套系统就叫‘长水常准’”。记者在“长水常准”系统显示屏上看到,一个航班从落地到再次起飞共30个流程节点全部串接在一条线上。当前航班处于哪一个节点时,该节点的空心圆圈就会变成蓝点。“空管场区监控雷达的接入和长水常准系统的运用,改变了我们以往只能通过场区视屏监控和生产运行系统的甘特图来获取航班进程的状况,更全面,更及时,也更直观,提高了管理效率。”却建昆说。
航班运行大数据的引入和集成,为长水机场提升的航班运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一个机场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则是关涉放行正常率的核心要素。
精细化:“各节点精准控制与全流程整体联动”
正如邓喜平所言:“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把数据用活用好,数据才有价值。”通过“长水常准”系统提供的航班进程适时监控,长水机场的AOC对每一个航班所处的状态了如指掌。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提示工作人员立即督促处理。他们还利用网络,将相关数据分享到所有现场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便于航班进程上的所有节点都能准确掌握航班信息,提高对问题的预判和处理效率。
增加“靠桥率”是长水机场对数据进行综合运用的一大举措。廊桥机位是机场运行的核心资源,直接关系到航班保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廊桥利用率不但对于航班正常和旅客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降低远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