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澳航,何以再启航?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询,在未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注资和完全的债务担保之后,2月27日,澳洲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s Limited,简称“澳航”)确认将进行大规模整顿,包括裁员5000人,约占员工总人数的15%。而早在2013年12月,澳航就已经裁员1000人。澳航的这一决定在当地再次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正如澳航集团首席执行官艾伦·乔伊斯所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但也是迫不得已的决策”。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半年财务报告显示,澳航税前亏损额已突破历史最高值,达2.35亿澳元,税后亏损额为2.52亿澳元(约2.25亿美元)。一方面,澳大利亚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澳航正在经历部分国际航线的严重亏损;另一方面,澳航在国内市场上受到维珍澳大利亚航空的挑战,在国内经济发展明显不如上一年度的形势下,要走出经营亏损的阴霾,这对澳航来说似乎是背水一战。
内外交困促使战略调整
近年来,澳大利亚航空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澳航已经渐渐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
在国际市场方面,澳航除了在传统的“袋鼠航线”上受到来自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和国泰航空的重创,几乎失去了创始人的优势地位外,在大洋州、东南亚、南亚航线上有新西兰航空、新加坡航空、国泰航空和马来西亚航的围追,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航线上有中国三大航空集团、国泰航空和大韩航空的堵截,在中东、西亚和欧洲航线上因网络不足难以与阿联酋航空、新加坡航空和阿提哈德航空匹敌。在由澳大利亚跨洋飞行到南北美洲和非洲的航线上,澳航还算有优势。
由于受到双边政府航空协定的优惠政策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频繁的商务、旅游市场的刺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国际航线历来被澳航视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在整个国际市场的收益中占比较高。但是,在对部分国家实行天空开放政策的影响下,阿联酋航空早已利用第五业务权将其到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的航线延伸到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使用的均是空客A380飞机。无疑,这给澳航与新西兰航空之间的竞争又增添了很多变数。
在国内市场方面,过去澳航基本上独占鳌头。2011年,更名后的维珍澳大利亚航空逐渐从低成本航空开始转型,在飞机上设立了公务舱,并引进资金和技术。自2012年起,新加坡航空、新西兰航空和阿提哈德航空开始注资维珍澳大利亚航空,尤其是2013年的注资金额高达3亿澳元,使维珍澳大利亚航空的外资股份达到了75%。这也使得上述3家外国航空公司开始染指澳大利亚国内市场,加速了维珍澳大利亚航空国内运力和市场的扩张步伐,导致澳航国内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至65%。
为了寻求战略发展和市场平衡,2013年4月,澳航结束了与英国航空在“袋鼠航线”上长达17年的合作,转而携手阿联酋航空。于是,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形成了两大合作联盟的竞争格局:维珍澳大利亚航空、新西兰航空、新加坡航空与阿提哈德航空的合作联盟和澳航与阿联酋航空的合作联盟。
然而,澳航与阿联酋航空合作的预期收益尚未显现,与中国南方航空的代码共享合作在短期内也难有实质性进展。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澳航国际市场的份额只有17%,群雄纷争已经将澳航逼到了墙角。
裁员是降低成本的利器
为了维持澳航的持续经营和获得市场的发展空间,在收益成本结构中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而成本结构的调整又难免涉及机构重组、退出经营亏损航线和削减人员成本等。裁员是澳航能够在未来3年内力争降低20亿澳元成本的重要一环。按照澳航的人力成本结构计算,裁员5000人能够在未来3年内节省近15亿澳元的开支。
据媒体透露,澳航的人力成本一直很高,几乎是新加坡航空的2倍。对于此次裁员,有1500人来自管理层和一些非营运岗位,其余员工则以维修和配餐部门为主。另外,由于航线收缩和飞机退役,部分飞行员也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这部分飞行员,澳航采取停薪留职的方式,鼓励他们到外国航空公司求职。
澳航大幅裁员还引发了政府内部人士的担忧:这势必会进一步提高社会失业率和导致部分劳动力流失到海外。澳大利亚总理托尼·艾伯特正在努力与反对党协商,希望尽快通过允许外资注入澳航并拥有绝对控股权的方式实现企业振兴。由于裁员牵涉员工所在的一些工会组织,乔伊斯接下来将花费时间和精力与他们进行谈判。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澳航还采用了加快旧飞机退役和推迟新飞机交付的方法。这其中包括退役6架波音747飞机,并延迟空客A380和波音787-8飞机的交货时间。在一些严重亏损的国际航线上,澳航也不得不采取收缩策略退出该航线的运营,首当其冲的就是珀斯—新加坡航线。另外,澳航还将取消下一个财政年度近10亿澳元的资本支出项目。
放宽外资股权限制存疑
早些时候,乔伊斯曾就澳航如何走出困境前往首都堪培拉,企图寻求政府注资或进行债务担保。然而,就澳航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澳大利亚政府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商业行为,正如总理艾伯特所言,“澳航所做的应该是澳航管理层自己的事”,不能拿纳税人的钱来拯救困境中的企业。但是,政府也在考虑短期内是否给澳航提供债务担保。
另一方面,围绕澳航裁员这一事件,澳大利亚政府正在考虑允许通过国外资本注入澳航并拥有绝对控股权的方式完成企业自救。在1992年完成企业私有化之后,政府颁布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销售法案》,禁止外国航空公司对澳航的控股权超过49%,并且任何一个单一外资股东股份不能超过25%。
然而,就是否允许外资注入并拥有绝对控股权,澳大利亚政府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澳航多年来在国际航空市场上颇富声誉,被多家国际机构评定为世界知名品牌,澳航长期以来成为澳大利亚本地人的骄傲,并且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如果允许外资注入并且可以拥有超过49%的股份,这让很多澳大利亚人觉得难以接受。昆士兰州巨商、帕尔马联合政党联邦领导人克莱弗·帕尔马说:“我是澳大利亚人,我认为它必须是一家澳大利亚的航空公司。”
澳航牵扯了很多人的感情。但是,随着航空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一些知名的航空公司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优良的服务品质和出行选择的多样性促使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本地人开始选择外国航空公司。尽管澳大利亚本地人对澳航有太多的感情,但是现实情况正如总理托尼·艾伯特所说,“4个人中有3个人选择了外国航空公司”。
不管政府最后采取什么方式,乔伊斯为了自救已经作出了痛苦的抉择。此次澳航大幅裁员不仅是由于经营亏损而需要削减成本,更是在国内经济发展缓慢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状况下的无奈之举。澳航这一在澳大利亚本地人心目中引以为豪和充满感情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在制度体系不同的西方社会中,政府能做的就是尽量松绑一些限制政策,能否经得起大浪淘沙,还得由企业自己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