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通飞曲景文:以创新引领通用航空

图: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分党组书记曲景文。
65年前,随着军委民航局使用C-46型飞机执行广州市防治蚊蝇的飞行任务,新中国的通用航空从此诞生。65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业花开两枝:一是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的通航制造业,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运营服务业。制造业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核心,运营服务业是通用航空发展的推手,通航制造业与运营服务业相辅相成,共同打造航空强国的重要基础。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通飞)作为我国通用航空的领军企业,主要承担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通用航空的使命。重组成立以来,中航工业通飞举起“传播航空文化,实现飞行梦想,引领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大旗,立足我国发展通用航空的现实需求,统筹国内外相关资源,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手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探索一条引领我国通用航空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忘初心,以航空制造为核心
我国航空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服务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使命。航空制造被誉为“工业之花”,代表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通用飞机作为航空器的一个重要种类,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消费用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通用航空器的研制生产一直是中航工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航空工业的核心主业之一。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企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通用飞机型号,促进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
1957年12月13日,第一架国产运五飞机首飞成功。这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用途广泛的通用飞机。运5飞机在洪都飞机公司生产了728架后,1970年5月转到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中航通飞华北公司)生产,1985年后研制了运五B飞机。截止目前,国产运5系列飞机已经累计生产1000多架,成为我国生产批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飞行作业时间最多的通用航空机种,被誉为“一代神机”。中航工业哈飞研制的运12系列飞机是我国首个取得美、英、俄等发达国家型号合格证的国产民机。该机是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研制的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经不断改进改型,已形成包括Ⅱ型、Ⅳ型、E型和运12F在内的系列化产品。运12系列飞机是我国目前出口数量和出口国家最多、适航水平最高、出口潜力最大的民用飞机,已累计交付200余架,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运营。小鹰500飞机是由石家庄飞机公司与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广汉飞行学院联合研制的轻型多用途飞机,是我国目前唯一满足CCAR-141部对单发飞机飞行员商照培训要求的机型,亦可用于农林作业、空中摄影、体育运动、航空旅游、管道巡护等多种用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中航工业特飞所/中航通飞研究院研制的A2C超轻型飞机,是我国第一种获得型号设计批准书和生产许可证的超轻型飞机,已累计销售近百架。此外,中航工业洪都研制的农五飞机是我国首款农林专用飞机。在浮空器领域,中航工业特飞所/中航通飞研究院研制生产了观光系留气球、船载系留气球、金雕系列飞艇等,形成了成熟的科研、生产和飞行服务体系。
在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上,我国航空工业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比,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通用航空,需要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初心,以航空制造业为根本,不断提升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通用航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种途径,构建产品创新体系
通用航空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通用航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运营服务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通用航空制造业,能够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对通用航空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2016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有较大提升,国产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机队中的比例明显提高。
通用航空制造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龙头。只有舞好这个龙头,才能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通用航空产品研发的创新体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市场需要的通用航空器,以产品创新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全谱系发展通用航空的企业,通用航空产品研发一直是中航工业通飞发展的根基。近年来,中航工业通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引领国内通航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瞄准中国制造2025,构建综合创新体系,打造研发制造基地,加快通用航空产品开发,完善通用飞机产品规划,逐步形成全球化、全谱系、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的格局。
具体来讲,中航工业通飞的产品创新有四种途径:一是国际并购,直接获取国外企业的产品、技术,进入市场;二是引进生产,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生产,提升技术和品牌管理水平;三是联合研制,按照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与国外企业共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四是自主研发,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自主产品,建立营销和服务体系。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并不局限于哪一种具体的方式,而是四种方式都用,具体到某一个项目,适合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这四种方式相互补充,构成中航工业通飞的产品创新体系。其中自主研发是产品创新的最高阶段,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增强自主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中航工业通飞逐步形成全谱系的通用航空产品格局。目前批量生产西锐SR20/22、小鹰500、运5B、A2C、赛斯纳208B、奖状XLS+等飞机,正在研制海鸥300、领世AG300、愿景SF5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先进公务机等,起飞重量从600公斤到53.5吨,覆盖活塞、涡桨、涡扇通用飞机及特种飞行器的通用航空产品谱系。
国际合作,统筹全球发展资源
由于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正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现阶段通用航空的市场、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外。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必须树立全球化的理念,借助国际合作的力量,瞄准全球市场,统筹全球资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中航工业通飞先后尝试国际并购、合作生产和联合研制三种方式,利用全球相关资源,提升自身产业发展能力,最终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
一是国际并购。2011年6月成功收购了全世界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西锐飞机公司。收购后,中航工业通飞从优化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控两个方面入手,推进西锐公司的良性发展。同时,构建国内外协同互动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体系,跨越式地提升了中航工业通飞小型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和市场营销水平。2015年西锐公司向客户交付了第6000架飞机,累计飞行小时超过700万小时,西锐SR20/22系列飞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畅销四/五座飞机榜首。中航工业通飞并购西锐公司后投资研发的单发涡扇喷气飞机愿景SF50,目前已完成大部分FAA取证工作,并握有500多架订单,目前正进入批生产和交付客户阶段。
二是引进生产。合作生产能够快速引进成熟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提升自己的研制生产水平。中航工业通飞与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合作,采取了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合作生产的方式,引进成熟产品投放市场。2012年,珠海中航赛斯纳飞机公司、石家庄中航赛斯纳飞机公司合资经营相继签约。2013年12月18日,双方举行了中美合资赛斯纳208B飞机下线交付仪式,合资公司当年成立,当年交付飞机。目前,中美合资生产的赛斯纳208B飞机已经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多用途飞机市场的主要机型之一。2013年,珠海生产基地加快组建合资公司的步伐,首批奖状公务机于2014年珠海航展期间交付用户。
三是联合研制。联合研制既能发挥自身已有的技术水平,又能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己的能力。中航工业通飞在国际并购和合作生产的基础上,与国际先进机构联合研发,开展风险合作。2015年7月与法国飞鲸控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面向全球交通运输市场,开展重载飞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目前,浮空飞行器的发展已明确纳入中航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中航工业通飞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十三五”期间,中航工业通飞将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在国内打造唯一的大型浮空飞行器产业基地:一是通过国际合作,研制生产60吨级的重载飞艇,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开展销售与服务;二是创造条件发展载人飞艇,满足国内航空旅游等市场需求,形成产业规模;三是巩固发展系留气球等优势项目,拓展特种用途的市场空间,完善浮空飞行器产品谱系。此外,中航工业通飞正在探索与国际先进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研制先进公务机,占领通用航空的高端市场。
通过国际合作,中航工业通飞不仅在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显著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迅速跃入通用飞机制造的全球第一梯队,实现弯道超车。
自主研发,迈向产业发展高端
先进技术和自主产品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通用航空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要通过自我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来体现。国务院《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新能源飞机、轻型公务机、民用直升机、多用途固定翼飞机、专业级无人机以及配套发动机、机载系统等研制应用。中航工业党组《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具备研发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实力的通用航空主流产品的能力。通航制造业收入挑战100亿元,交付通航产品占全球新增市场份额20%左右,占国内新增市场份额40%左右。作为中航工业发展通用航空的主要责任主体,中航工业通飞要自觉坚定使命担当,不断提升我国通用航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通用航空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航工业通飞重组成立以来,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已经进行了持续的探索。由中航通飞华北公司和中航工业特飞所联合研制的海鸥300飞机,是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水陆两栖飞机,填补了5吨级以下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提供了一种用途广泛、性能先进、适应性强的轻型水陆两栖飞机。5座单发涡桨轻型公务机领世AG300是中航工业通飞根据我国通用航空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的第一款轻型公务机,该机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速度快、安全舒适、经济性好等特点,主要针对私人飞行和公务机运营商应用。中航工业通飞、中航工业哈飞与黑龙江省共同出资,组建了中航工业哈尔滨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化开展运12、运12F系列飞机的生产制造、国内外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工作,提高运12系列飞机的市场占有率。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个大飞机”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是中航工业通飞的标志性产品,既是国家意志,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AG600飞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是我国森林灭火、应急救援和海洋资源开发、权益维护的重要装备。今年7月23日,AG600已经实现总装下线。在AG600飞机的研制中,汇聚了全国的研制力量,进行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AG600飞机研制按照“主承制商-供应商”的“大协作”模式,中航工业通飞作为责任主体,中航工业特飞所/中航通飞研究院作为总设计师单位,中航通飞华南公司作为飞机主承制单位,充分调动中航工业集团乃至全国资源参与型号研制,举全国之力,开展项目研制工作,打造民机产业“生命共同体”。据统计,AG600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近120万个标准件,98%的结构及系统零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783项机载成品,其中90%以上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国内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
我们要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集团党组《决定》,加大通用航空产品研发力度,成熟产品系列化扩大市场、在研产品产业化进入市场、新研产品商业化奔向市场。在成熟产品中,要加强小鹰500、运5B、运12系列、西锐SR系列等的改进改型,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研产品中,要加快愿景SF50、领世AG300、海鸥300等的适航取证步伐,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赛斯纳208B、奖状XLS+等引进生产飞机的国产化工作。新研产品中,要创新研制理念,以我为主、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重点推动双发涡桨飞机、重载飞艇等重大项目取得商业成功,适时开展高端公务机研制。针对6吨/9座以下通用飞机,特别是3吨/6座以下新型号的研制,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等模式,调动多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技术成功和商业成功。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努力,持续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解决方案提供商。
两翼齐飞,以运营服务为推手
航空制造和运营服务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通用航空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腾飞。通用航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用航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激活旅游、商务等多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用航空作为一种消费产品,能够服务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大力拓展通勤航空、航空旅游、爱飞客综合体、航空俱乐部、航空文化创意等相关业务,创新通用航空产业形态,塑造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我们要发挥传统通航作业的优势,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与国家应急救援、执法、气象、勘察、旅游、石油、电力等方面加强合作,不断扩大作业规模,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国家、行业用户主要提供商和运营支持服务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航空一直是人民群众的心头之痛,也是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中航工业通飞与内蒙古政府合作,成立内蒙古通用航空公司,通过试点,逐步在内蒙全境发展通勤航空,开展以小机型、小机场、小航线、低成本为特点的航空服务,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通过不断拓展空间和加大密度,逐步在内蒙实现“县县通、及时达”的通勤航空发展模式。新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部分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可达性差,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对新疆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通用航空+旅游+x”的发展模式,进行通用航空产业援疆,促进新疆经济全面发展。在成熟运营的基础上,内蒙和新疆的模式,将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在通航运营环节,要按照“控制不控股”的原则,联合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优势区域协同发展航空俱乐部、短途运输、航空旅游、水上航线等新兴业务。通勤航空要加强运营能力建设,扩大运营规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运营质量,拓展业务领域。飞行培训要扩大办学规模,深化对外合作,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飞行员队伍培养。航空俱乐部要完善高端俱乐部商业模式,加速市场推广与业务开拓。公务航空要注重轻资产运营,建立运营基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务航空运营业务。航空示范区以机场功能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快试点建设,优化商业模式。机场管理要深化政企合作,推进通用机场PPP建设,形成合理布局,保障产业发展。组建爱飞客控股集团,与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通过顶层管控,统筹全国通航运营及相关产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维护品牌价值,促进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为调动社会力量,发展通用航空,中航工业集团开放了中航工业通飞的资本结构,我们开放了爱飞客控股集团的资本结构,同时积极参与各地通航产业规划布局、通航园区及通航机场规划建设,共同打造国家级通航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多措并举形成全民通航氛围,打造通航产业发展的软实力。航空文化创意产业既是通用航空产业的延伸,也能够培育和带动航空消费,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中航工业通飞组建了爱飞客文化传播公司,通过每年举办多场“爱飞客飞行大会”,传播航空文化,激活航空消费的潜力。与民营资本合作,以“金股制”管控爱飞客品牌创意发展公司,特许品牌经营,开发航空文化创意产品,满足航空消费市场需求。通过培育民众对通航产业的认知和兴趣,激发通航产业快速发展的社会热情,形成大众航空消费市场,使航空消费逐步进入千家万户。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历史机遇正在到来,我们要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中航工业集团党组《决定》,自觉肩负起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不断巩固通航制造的核心地位,开放发展通航运营与服务产业,构建起全球化、全谱系、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发展格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通用航空产业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实现航空强国的奋斗目标。